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全球化
作者:陆磊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9-11-23
我想借此次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召开的机会,与在座各位分享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看法。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是近十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化,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从跨境贸易结算起步,国际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并成功加入了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金融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一是支付功能被广泛接受。今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外币跨境收付的比例超过了30%,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人民币已连续八年成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支货币。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支付比例占比达到了2.22%,列全球第五位。
二是投融资功能不断深化。截止2019年9月末,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债券占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的总量比重为2.5%,持有股票市值占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重为3.9%。
三是计价功能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投资、国际收支等统计数据均已使用人民币计价,成功发行了SDR计价的债券,大宗商品包括原油、铁矿石等期货相继实现人民币计价并引入境外交易者,人民币定价权得到了提升。
四是储备功能逐渐显现。人民币已上升成为全球第五位官方外汇储备货币,70余家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储备,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目前为2%。
其次,展望未来,人民币全球化仍有较大的发展基础和空间。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金融稳步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种货币能否成长为国际货币,根本上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取决于国际社会对该货币发行国的信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保持了高速增长。人民币是高息货币,总体保持强势,境外主体持有意愿较强。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基本面良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动力和韧性显著提升,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外汇储备充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更加明显,人民币全球化稳步发展具有坚实的宏观支撑。
从历史经验看,人民币全球化最根本和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市场主体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需求。中国是可贸易商品齐全的贸易对象,人民币全球使用有需求,有市场,人民币国际使用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包括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提高跨境资金结算效率,分散资产风险,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选择等。
从发展潜力看,相对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境内外投资者的需求来说,人民币全球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投资、交易、储备等方面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截止2019年9月末,中国债券市场托管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境外投资者持债占比约为2.5%,远低于发达经济体超过20%的水平,也低于新兴市场超过10%的水平。
最后,人民币全球化应该把握的三项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全球化,“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全球化。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明确稳步推进人民币全球化。
下一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全球化,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驱动,顺应需求的原则。人民币全球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顺应规律,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顺应市场主体的合理需求,水到渠成地推进人民币全球化。
二是坚持公平竞争,因势利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框架,优化金融基础设施,为人民币与其他可兑换货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是坚持夯实基础,协调推进的原则。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协调推进人民币全球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必须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完成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离不开金融界和企业界的智慧和关心,十年来,人民币全球化已经顺利启航,人民银行和外汇局愿继续与各方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助力人民币全球化行稳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