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作者:梁涛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9-11-23



近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具体到金融方面同样需要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为金融稳定发展提供制度和机制的保证。

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维护金融稳定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核心任务,采取了包括完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结构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目标就是提高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的破坏力。金融稳定与社会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监管组织推出一系列的监管改革措施,提高监管的标准、推动监管合作,以增强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

与此同时,全球政治、经济、金融局势已然错综复杂,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趋于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行等国际组织,纷纷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为应对经济下行、美欧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归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投放,下调了货币水平,对新兴经济体汇率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市场流动性产生了外溢影响。一些国家出于负利率的状态,货币政策空间压缩,许多国家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导致政府债务水平、赤字水平大幅度上升。有的已经面临着财政困难,还有的国家则从事贸易保护主义大半,贸易摩擦加剧,进一步阻止了全球经济增长。

另外,地缘政治风险此起彼伏,也在威胁着全球经济市场的稳定。总体看,全球经济金融风险不容乐观,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递减,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维护金融稳定依然任重道远。

 二、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近年来,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风险总体可控,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总的来看,我们维护金融稳定具备不少有利的条件。

首先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优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加快,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绿色环保、居民服务等新的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今年三季度末,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业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2.1%、17.4%、35.3%。明显高于全部贷款的增速,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10%。

第二,宏观政策得到空间和弹性,我国宏观政策弹性充足,政策回旋余地较大。逆周期调解不断加强,为实现内稳的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驾护航。近年来,我们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为化解金融风险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存量金融风险有效释放,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更加丰富。过去几年针对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坚决整治金融市场乱象,2017年以来压缩了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稳妥处置部分金融机构风险,有序化解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厉打击了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总的来看,金融领域的野蛮生长的现象得到了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转向收敛。我们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

第四,金融业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我国金融机构的拨备和资本充足,银行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80%,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4.54%,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达到247%,具有较强的损失吸收和风险抵御能力。

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核销力度,过去两年共处置不良贷款4.9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为更好地应对风险腾出了空间。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经营稳健、管理规范,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器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当前金融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金融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下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还存在较多的风险和隐患。部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增强金融业治理的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首先要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信贷的顺周期特征会加大经济波动的幅度。在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可能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要进一步加强逆周期的调解,完善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和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和同业网络中传播。进一步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稳妥处置风险水平高、行业竞争少的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交易对手的管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防止单家机构的风险蔓延引发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还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超过5000家,但是机构种类不多、业务模式相近、客户选择集中。一些热门的行业和客户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严重的同时,部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较少,或者没有合适抵押物的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供给的适应性、普惠性明显不足。而要大力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改进商业模式,找准发展的定位,不求大而全、专注小而美。切实发挥扎根当地服务小微的积极作用,金融业要善用新兴技术,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沿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应对内外部的风险。所以要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内控机制和风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定内部激励考核体系,减少规模和速度等数量指标,增加风险防控、服务实体经济效益提升的质量因素,完善综合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合规建设,把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作为开展业务前提和底线,其他参与金融活动的机构也必须遵守监管规则纳入框架。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要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防火墙,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制度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制度的防火墙防火,让监管的高压线带电。规范金融运行范式运作力,提高监管的前瞻性、预见性。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减少风险损失和处置成本。

 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不利情景下的压力测试,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应对预案,把问题讲得严重一些,把风险应对准备措施做得充分一些,努力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金融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消除监管套利,共同维护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的良好态势。

 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消除风险薄弱环节,提高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国际金融监管的举措,对促进世界各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在当前金融体系面对诸多复杂挑战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结合本国经济发展实际,推广监管措施在全球范围内一致有效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完善跨境风险处置机制,提高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业治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更加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既是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一家金融机构和每一个金融参与者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相互支持、携手努力。借此契机,我要衷心地感谢关心中国金融业发展,支持中国金融业监管事业的各国友人和各界朋友,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共同为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