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金融圆桌会议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9-11-24
•开放、互通、融合;
•两岸普惠金融发展(含中小企业融资);
•养老金融及绿色金融
发言嘉宾:
陈文辉
IFF副主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史 纲
富邦证券董事长;
邱亿通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
桂先农
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董事长;
贝多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朱润逢
高雄银行董事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比较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密切关注老龄化进展形势,持续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从1997年到2011年,以城镇居民为主的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已经覆盖了9.5亿人,累计超过5.8万亿元。
2000年,中国政府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是一个战略储备基金,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持的补充调剂,目前总资产大概是2.5万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储备基金的建立,在有限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满足了基本的民生需要,较好防范了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风险。
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困境。从养老金的规模来看,与日本、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尚不发达,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现有的养老金储备大约是1.1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仅为11.4%,与OECD国家的50.7%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
从养老金的储备结构来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占到了83%。以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为主的第二支柱,以及以个人储蓄金,商业保险构成的第三支柱,仅占17%,政府承担绝大部分的养老责任,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国家财政将难以负担,这几年政府来一直在推动第二支柱,特别是第三支柱的建立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建设将使得养老金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
从养老金储备的投资运营情况来看,全国社保基金最早开展市场化投资,成立近20年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8.05%,较好的实现了养老储备基金的保值增值。基本养老保险之前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率也比较低。2015年8月开始,中国政府提高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并加强投资运营,允许集结到省级财政专户的养老基金,委托给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同时也放宽了投资范围。截至到2019年10月份,社保基金理事会已经先后和18个省区市签署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是9660亿元。
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到2019年年底总金额肯定超过10000亿,这一块虽然只是从2015年8月份归集起来到现在运营,现在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5.89%。另外,企业年金投资范围比较广,主要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基金管理公司等投资运营,近十年平均达到了6.97%,超过了通货膨胀率。
这是养老金大概的情况。养老金具有规模大和周期长的优势,但是风险偏好较低,监管也比较严格。管理机构必须充分考虑养老金特有的属性才能够做好养老金投资管理工作,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管理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过程中,始终将风险防控放在第一位,坚持长期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理念,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一是发挥好资产配置在基金投资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资产配置是大型养老基金获取长期收益主要决定性因素,小资金可以靠抓住市场机会,大资金主要还是把配置工作做好,这是战略的事情。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保基金理事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一个资产配置的体系。
社保基金资产过去主要集中于国内资产配置市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衰退和经济体量的增大,经济增速换档回落,如果要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就必须放眼全球,加大境外资产配置。一个方面是通过区域配置分享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红利,在全球产业链和经济周期中寻求各种投资机会,多样化投资主体。另一方面跨市场资产的相关性显著低于单一市场资产,通过境内外跨市场的不同搭配,能够提高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大的资产配置包括境内的和境外的,也包括固定收益,一级市场和二市场的投资。
二是借助外部的力量,开展委托投资来提升效益。考虑到我们的人力以及激励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投资主要是运用存款,大型企业的财务性投资大概占到总资产的一半。其余资产多是借助优秀的投资机构的专业优势。自成立以来,有40多家国家指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和20多家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成为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帮助社保基金开展公开市场投资,为社保基金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而做出非常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境内,我们委托的资产管理人投资收益率基本比较大幅度的战胜了基准利率。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投资机会。从增量上来看,中国创新企业加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养老金具有长期属性,符合科技投资长周期的特点,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同时,分享科技创新的经济成果。我们的钱当然有一些是直投,有一些是通过PE投到高科技的企业上去,像阿里、蚂蚁金服,还有其它的一些高科技的如AI这样的领域。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有较强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信用优势。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发挥股东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市场化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国企混改资金需求量多,投资优质的项目可分享改革的红利,我们在这方面也积极参与,支持国家大战略,混改国企改革的战略也带来体制机制的优化提升,迸发出了比较大的生产率。
在投资策略上,借助市场上优秀的私募股权基金开展项目投资,发挥他们在科技领域的专业优势,运用国企混改中的经验,控制风险,并通过构建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
亚洲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在过去三年,在绿色金融尤其是风电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突破。当然,与日本福岛发电厂的核灾有很大关联,亚洲整个工业发展造成很大污染,空气污染也是一个重点。最主要的是因为风电科技,带动了风电电费补贴率急速下降。去年,德国的风电已经不需要任何补贴,是完全市场化的,所以会超过整个亚洲从现在到未来2030年所创造出来的发电量,会超过整个美国的GW。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风电发电还是中国,中国大概有188GW的累积量。
未来两岸如何在全世界最好的风场——台湾海峡上做工作,根据所有的研究,全球20个远洋风场里有16个最好的,其中就有台湾海峡。台湾海峡是两岸资源共享地,如何在台湾海峡发展风电产业和未来的产业链,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台湾地区的执政党颁布了“非核家园”政策,未来会有10-15GW的大型开发计划在台湾海峡的风电场,希望未来2025年有20%的发电量是绿能发电。这是美国风电的购电价格,现在更低了,2009年开始风电的价格基于科技的创新还有其他的因素急速下降。
能源转型的绿色低碳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这点毋庸置疑,所有的绿色金融在银行有专门的融资,在保险有经营设备财产保险,在私募基金上有股权的投资,这个事实上都是支持绿色金融的重要金融基础建设。
目前中国台湾地区2025“非核家园”的目标,某种程度上是个政治议题,绿能发电上大家是有共识的,但是对于非核这是另外一件事,绿能发电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是全民的共识,如果能达到低成本不需要过度补助的话。
这是过去两年台湾离岸风电三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示范奖励,牵扯到的风场容量有0.23GW,但是风电购电费率是5.8元,以目前风电价格算是非常优惠的,主要是提供比较好的优惠,吸引大量的海外尤其是一流风电PE、制造商、基础建设商来参与这个计划。
第二阶段是潜力场址,牵扯到5.5WG的发电量,遴选的部分溢价现在已经从5.8下降到5.5元,未来还会继续下降。竞价价格是原来购买电价的5.8的一半,也就是2.22-2.55元。这个竞价引发了媒体的关注,竞价是2.22为什么要花5.8元购买?我们了解到台湾在第一阶段的5.8元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全球一流的厂商进来做基础建设,所以在阶段二潜力场址上牵扯到3.8GW的建设,要求得标的厂商必须把建造技术和整个产业链带到台湾地区。整个产业链在风电的建设、设计、安装、维护的工作正在台湾地区进行。
第三阶段是区块开发,每年将释出1GW风场,共将释出5GW,最终会有10-15GW以上的一个大型风电的开发。
这个在国际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以前台湾在风电上只是试验性质的,只是台电比较零散的做一些,国际的大场并没有特别注意到。但是,这三年因为风电的开发牵扯到15个GW,绝大部分国际大场像日本东京电力还有Orsted、Machuarie等国际大场都进驻台北参与相关的风电计划。尤其在第一示范阶段,Orsted、日本东京已经转卖出去了,他们在第一阶段赚了非常多的钱,但是因为他的量很小,成就了比较大的风电市场,所以后来的风电市场也会比较顺利,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风电产业链不只是电的问题,尤其是远洋风电,从涡轮发电到安装,它太大了,如何打造出这个风电产业链,如何运到外海,在外海如何安装,怎么进行设计,这是个非常大的产业链。在这个环节受惠最多的是台湾地区的两个公司,一个是中钢,是做钢铁的,另外一个是台船,是做船业运输的。因为台中港是临近风电发电远洋区这个重要的港口,所以大部分建立在台中港,台中也是台湾地区很重要的机械制造的基地,所以台中的厂商在台中港沿海都发展了很多相关的全球风力基建系统,设立组装厂15家以上,本土业者可以进入国际供应链,这些都是比较正面的结果。台船和中钢在制造材料方面、运输方面都获得了比较大的科技进展。人才培训方面,台湾地区的中山大学在用高雄是非常好的,成功大学是水利及海洋工程学系,还有台湾地区风能训练公司、能源局委托金属中心开办离岸风电产业人才培训。所以台湾地区在离岸风电方面确实有了一些进展。
未来两岸合作发展风电是个非常好的绿能发展的合作项目。
第一,台湾海峡是共享的全世界最好的风电、风场,台湾海峡是两岸共同拥有的,台海风场的共同规划和开发是非常好的绿能的合作项目,在这上面中国大陆有非常好的基础建设,中国大陆的风电尤其是内陆风电做的非常好,我记得我有一次在乌鲁木齐公路上,旁边有一辆运着风车的卡车过去,走了大概15-20分钟,车身才超越过我们,那个车非常大,新疆的风场做的非常好。中国大陆的风电做的非常好,尤其是基建方面。未来两岸是不是能够做共同规划和开发,我觉得可能要比天然气或其他方面来的更理想。因为天然气的运输是比较烦琐的,如果能够在台湾海峡建立风场是非常好的,不但是绿能,而且能促进两岸和平。
第二,两岸风电产业链的结合。因为台湾基础建设相关的营造会欠缺,但是台湾有一些机械业、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台湾的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高阶的铸造做的非常好,未来这方面再结合大陆的经验,会有个很好的结合。
第三,两岸绿色金融与风电项目融资的结合。这点毋庸置疑,做专案融资。
第四,两岸共组风电产业基金,进行绿能基础建设投资。这个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的永续经营,我们这一代可以帮下一代做的事。
我简要介绍一下广州绿色金融发展的情况。
2017年6月广州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也是全国一线城市中唯一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接着2019年9月末,广州地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营业额超3000元人,全市累计获批各类绿色债权638亿元,新增绿色保险收入488亿元,三项指标在各实验区中排名第一位,2017年以来,新增绿色股权421亿元,全年交易市场发展较快,广州碳交易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33亿吨,排名全国首位。在这些年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报告中,广东绿色金融发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一,以上是广州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些情况。
我们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核心实验区、,示范区。重点打造广州绿色金融街,在我们广州北部的地方,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展示中心,为绿色金融结构和绿色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综合政务服务。
二是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标准规范体系,我们制订了绿色企业认证规范,建立全市是绿色项目库,为项目进行认证,截止接着目前绿色项目536个,同时我们联合香港澳门推进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的对接,我们也希望跟香港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两岸绿色标准的对接。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我们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专业机构,配备绿色金融专业业务团队,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截止目前,广州绿色金融街道,进驻绿色金融机构631家,绿色信贷产品比如说我们建行发放的实验区首笔碳排放权抵押贷款,首创绿色网络供应链的产品,第二个创新绿色保险产品,贸万龙副产品有限公司试点。
第五是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项目。,这个系统绿色项目对接会,解决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项目的不对称问题,同时我们也大力应用金融科技打造绿色支付工程,广州有超过4000辆公交车已经实现了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扫码乘车,地铁也率先成为国内应用移动支付技术最先进、方式最丰富的地铁线路之一。
第六加强绿色金融合作。绿色金融专场论坛开展多种形势的绿色交流对话。
第七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第八推广绿色金融试点经验,支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绿色金融。
总的看来,广州绿色金融发展的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个是拓宽绿色产业的渠道,全市绿色产业通过直接融合和间接融合渠道,超过8000亿元,有效缓解了绿色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建立的绿色产业的成本,我们积极出台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不断降低绿色企业的成本,2018年到今年的4月份我市累计落实税收优惠888.67亿元。
第三,促进主导产业的绿色转型,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以及企业节能环保的绿色改造。
第四,增强绿色发展的能生动力,通过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绿色发展的能生动力。
广州将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绿色广州、绿色大湾区不懈努力。我们也希望各位关注支持广州绿色金融发展,为广州绿色金融发展把脉支招,贡献真知灼见。
2000年前孔老夫子就表露过他的愿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有所终”。目前两岸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快.明朝文学家汤显祖在《南柯记》里写“暑往寒来春复秋,西洋西下水东流”,这是在形容时光飞逝,所以怎么把养老金融规划好,在目前是非常急迫的问题。
首先对养老社会应该有的体系架构进行说明.我要报告一个“保障金字塔”的观念,这是世界银行在1994年有个研究报告叫《避免老年危机》,其中提出了这个观念,“保障金字塔”分成底层、中间层和顶层。
第一层——底层,保障是在普及化的前提下,根据民众的身份,政府用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险为民众建构一个基础的保障,这是政府要负责的部分。第二层——中间层,通过多元化的退休金制度,由雇主为员工建构。第三层——顶层,是个人透过自己自主筹措,自主性理性投资进行商业保险的规划,来补充第一层第二层保障的不足,以此规避老年风险。
高龄生活的状态。依照年龄跟身体的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间,即健康期、卧病期、残辅期。台湾地区规定65岁退休,大陆是规定60岁,60岁到75岁之间,这样的高龄者身体还很健康还可以四处走动,这段时期是健康期,最大的风险是退休金不够。75-85岁之间这样的高龄者身体健康状态开始恶化,医疗的需求增加了,经常要去医院或诊所看医生,这段时期叫卧病期,医疗费用准备不足是最大的风险。85岁以后很可能发生失智失能的问题,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认识自己的子女,不能自己穿衣、吃饭,这样的高龄者叫残辅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或相关人员进行辅助。家人不能协助,不管是居家照护还是机构照护,目前台湾地区的行情每个人需要的费用新台币3-6万不等,约人民币7000-14000元,所以照护费用准备不足是最大的风险。
高龄生活的保障缺口。在健康区,高龄者退休以后的所得替代率,所得替代率就是每个月退休金占在职时每个月的工资比例,健康区所得替代率的缺口主要是退休金缺口,针对健康期,怎么解决高龄者面临的退休金准备不足的风险。第二是卧病期,高龄者有高额的医疗费用,医疗费用准备不足是最高的风险。全台湾地区医疗费用有44.3%是用在高龄人口,65岁以上高龄人群最近三年住院平均每人每年花费新台币12.8万,约合人民币3万;住院人民币6.9万,约合人民币16000元。所以重点是解决高龄者在卧病面临着医疗费用准备不足的风险。残辅期,养老社会应该有的体系架构重点是弥补高龄者在残辅期医疗费用和照护费用准备不足的保障缺口。
2018年,台湾地区男性平均寿命77.5岁,女性是84岁,全体民众平均年龄80.7岁。台湾地区在2018年已经迈入高龄社会,100个人里有14个人以上是超过65岁以上的高龄者,2025年会迈入超高龄社会,100个人有20个人以上是超过65岁的高龄者。台湾地区的养老金融架构,依照世界银行保障金字塔三层保障的观念说明一下。台湾地区养老金融架构第一层是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依照身份比分别设立国民年金、劳工保险、工交保险、军人保险、农民保险等社会保险,对医疗排除身份差异,减低全民的健康保险,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目前对于高龄者台湾地区也提出“长期照护十年计划2.0”的制度。
台湾地区养老金融架构的第二层也是属于中间层的保障是由公部门或私部门的雇主为员工提供的退休金计划,包括劳工退休金制度,企业团体保险等,是由雇主为员工建构退休制度和筹措老年的经济财源。台湾地区养老金融架构第三层顶层是通过个人的理财行为和商业保险的规划补强底层和中间层保障部足规避老年的风险。
在台湾地区目前的趋势是提拨率越来越高,所得替代率越来越低,这种情况下,高龄风险的三大缺口最好是透过个人自主性的商业保险公司,分别借由商业的年轻保险、医疗保险和长期照护保险来弥补,这三种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可以依靠个别需求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应对风险。目前台湾地区最常见的是以利率变动型年金保险为主,通过宣告利率获得比较优厚的年金。卧病期,商业医疗保险、癌症保险可以应对准备不足的风险。台湾地区目前的商品是以实支实付型的保险,提供高端器材和药材的费用来补足缺口,一定金额以下费用自己付,超过这个金额保险公司赔付,这样的保险商品保费比较便宜,更能符合保险保大不保小的精神。在台湾地区长期照护保险只占商业保险保费收入的0.53%,183亿台币,成长空间还很大。
台湾地区在资讯服务方面,我自己服务的保险事业发展中心在官网已经建立了高龄化保险专区和脸书平台。2014年修订契约转换规定,把契约进行大幅开放的转换,把自己持有的终身授权的保单转换,成为高龄要保人减少依赖子女的有效措施。台湾地区有小额终老保险,是支持机构提供的保障,以新台币50万元为上限的商品。
缺乏税负诱因,年金保险年轻化后,保险公司往往约定保护不得解约,实际上保护在资金运用的弹性上是有一些限制的。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的发展困难主要有四点:
一是民众普遍低估所需要的费用,二是比较难以感受到长照保险的迫切性。三是三方对于是不是符合长期照护的认定不能取得共识。四是符合长期照护认定还要定期检查是否还符合长期照护的认定。在保险基金运用上也有一些困难,需要公共部门提出具有很多现金流量的案件。
高龄化要面对的冲击是退休金不足和健康状态所带来的风险。针对高龄化的风险,政府的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是提供人民应对高龄化风险的一个基础保障,商业保险可以提供人民弥补应对高龄化风险基础保障不足的部分,高龄者可以用年金保险来应对健康的缺口,以健康险和长期照护保险来面对残辅期的风险。
今天我跟各位专家报告一下,我对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观察,中国的金融发展的实际上是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前中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金融,因为我们是一个计划经济,是一个以财政作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化的银行体系,这个大概花了差不多20年的时候,如果有具体的时间的话,1984年中国建立了中央银行,然后跟其它的商业银行分开,商业银行开始走向商业化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建立中国现代的银行体系。
大约到2005、2006年中国最大的影响是走向资本市场,建立一个比较现代企业的治理体系。这样看出来中国现代的银行体系差不多花了20年的时候。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金融发展如果仅仅靠银行,很多长期性的基金、资本性的投入缺乏一个很好的渠道,银行主要是提供短期的资金,这个时候对资本市场有很强的需求,中国在1990年-1991年的只有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股票交易所,也就是建立中国的资本市场。
中国的资本市场运作到现在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现代的资本市场体系,除了金融期货这些方面,可能跟最发达的市场还有一些距离以外,其它的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也是相当成熟的,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是在现代银行和现代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以后呢,金融发展要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中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以及人口当中的这些中低收入人群,实际上被现代的银行体系和现代市场所排斥,或者是服务不够的。差不多十一年前,中国就比较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是逐步发展起来,我称之为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整个金融体系重新的优化改造,变成一个更加包容的体系。
普惠金融怎么演变的呢?大概在2007年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就推出了在国内试行小额信贷公司的试点,把孟加拉、拉美等一些海外模式引进到中国来试点,这个就是专注于做中小微企业来提供融资服务,这个实验实际上也进展到现在也有十来年的历史。从现在的情况去看这里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真正的微型贷款有一些很成功的公司,但是整体来说发展还是比较有限的。这里面有各种原因,中国小贷公司发展好的时候有八、九千家,现在数字在减少,反映了这些小贷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国际上的微型信贷,他们做中小企业,而且他们的客户实际上是银行不太愿意覆盖的这些生物链下段的客户,这些小贷公司由于一些先天的原因,监管上也有一些他的原因包括这些小贷公司跟微型的贷款公司不同的是他从一出生就定位是一个商业公司所以实际上面临一些困难。在我看来,现在这个行业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增长的一个状态,这是一个领域。另外一个领域就是中国的监管部门主动推出的深圳银行,因为现代银行主要还是在大中型企业,特别的城市里面,但是对于乡村的金融需求怎么满足,国家采取措施,在差不多十一年前开始推出深圳银行,特别注重给农村现代的服务,现在发展有十来年。
从我做过研究来观察呢,深圳银行有一些致命的问题,因为要求所有深圳银行必须有一个主办方,就是现成的大银行来办,深圳银行,这个战略跟深圳银行要去覆盖的这些客户,这种要求显然是有冲突的,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从深圳银行的这个领域来看,现在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是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整体的中国的银行业,全面的进入普惠金融,这个大概是在2017年发生,这一举动我可以从研究者的角度观察,没有让全球所有的国家做普惠金融,在中国还是做的非常有效的,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些大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到城商行、农商行,全面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这也是国家的要求,同时现在从银行自身来说也有这种业务发展战略的要求,现在也在进行当中,成效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的普惠金融在这里面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几乎覆盖了所有能够覆盖到的中小微企业和乡村的人群。
第四,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比较推出的金融科技公司,在这个领域作为一种鲶鱼作用,覆盖了很多传统银行没有覆盖的客户,也是取得了很大的层级,归纳起来这四个方面,应该说普惠体发展还是非常好的。
我想说一下,特别在金融科技公司方面展开说一下,数字普惠金融是中国普惠金融法真的一个最明显的特色也是取得了最大的成功,特别是数字支付,几乎是覆盖了所有的人群,那么不管是城市里的人还是乡村的人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机来支付他们日常的费用。
这仅仅还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第一阶段,已经比较成熟了,甚至已经走向世界,中国正在发展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第二阶段,就是数字信贷,特别是数字微型的信贷,这一块技术上现在也是有很大的发展,很多客户完全是白名单,可以通过手机直接向一些银行或者机构来申请贷款,可以非常快的获得Yes或NO这样一个答复,所以这块正在发展过程当中。我觉得中国未来在数字的理财方面会有很大的进展,现在已经有一些这样的做法,从规范的角度来看是第三阶段,特别是理财不是在城市里发生,将来可能在乡村、农民、农户都会发生数字理财的的话,那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又会出现一个非常新的格局,这是我想简单报告这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简单的说一下中国普惠金融之所以成功的一些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的政府,在2016年1月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国家规划,采用五年规划,动用国家的力量,去推进实施普惠金融的进程,促使其得到一个全面的贯彻。另外,中国走了其它国家不同的道路,并没有像孟加拉国这样成立了一个格莱珉银行,我们是完全让现有的数字金融机构全面的投身于普惠金融。这个见效是非常快的,这也促使中国普惠金融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今天在座的好几位都是中国台湾的资深专家,从推进普惠金融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有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怎么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村的问题,我知道中国台湾农村的建设,特别是运用金融的力量来支持农村方面有很多经验,我们也特别期待将来在中国大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能够学到中国台湾的经验。
我是50年代出生的人,那个年代银行是有钱人才去的地方,现在普惠金融就是要打破这个思维。联合国在2006年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认为各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普惠金融制度,让这个金融服务普及到社会各阶层,让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和广大农村地区都可以享受金融服务。所以普惠金融也是个让大家远离贫穷的金融。
台湾对于普惠金融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视的。台湾实施普惠金融的措施,第一是推动金融友善的服务。比如银行的营业场所要没有障碍的空间,ATM场所也是要无障碍的空间。第二是协助中小企业取得融资。第三是鼓励在金融服务较欠缺的地方设立据点,金管会对于台湾的银行设立有标准,但是对于偏远地区完全是开放的。第四是推行微型保险和小额保险普及弱势群体。第五是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在2019年9月份开放了三家网络银行。第六是发展移动支付和电子化支付,这方面在台湾发展的比较慢,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大陆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强化金融教育的宣导与全民金融知识的普及,推动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法,对消费者进行保护。
台湾目前是金管会在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在台湾的中小企业也是弱势群体,我们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在1974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台湾就向韩国和日本学习信用保证制度,所以我们在1974年就成立了台湾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台湾的中小企业注册是资本额在8000万台币以下,雇佣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因为台湾的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8%,就业人口也将近80%。所以除了银行体系,金管会要求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且制定了奖励办法,最近十年来每年要成长大概10%,对于前三名都有奖励。除了银行外,还有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是我服务过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府规定最低要达到60%,也就是银行放款60%一定要给中小企业。
1974年台湾有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这个基金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以财团法人的方式成立,现在保证手续费是0.325%,费用非常之低。这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帮助中小企业的,因为中小企业财务比较弱,所以可以透过这个基金的保证,从银行体系里取得融资,这点在台湾做得很成功。目前台湾首富郭台铭先生四十年前也是通过这个基金来保护的,他在广东增城区也有设厂,所以这个制度在台湾实施非常成功,到目前为止也是中小企业一个很重要的机构。
这个问题四年前上海的市政府也有做,大陆也有保证公司,但是大陆的保证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听说保证手续费都将近10%,目前为止保证公司在大都好像都不成功,所以上海市政府在五年前就说要学习台湾成立信用保证基金,当时的上海银监局长廖岷先生(现在是财政部副部长)曾经请我来做简报,希望看看能不能帮上海市的中小企业成立类似的基金来提供保证,因为银行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没有担保品就不帮你确权,国内外都是如此。
台湾1984年成立了一个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对农民提供保证,只要新台币在500万以下,直接由银行做了放款后直接就送农业信用保证基金来保证。因为台湾的农民耕地也小,天然灾害也多,比如台风、地震,所以遇到有灾害的时候,政府也会提出农业专案,通过这个基金来保证,到目前为止也是做的非常好的。
另外还有一个1988年才成立的华侨信用保证基金,这个基金是对海外华侨提供信用保证的,因为当年早期华侨到国外,主要做的是餐厅、理发等基层工作,三十年前台湾政府就觉得应该帮助这些人,所以成立了个华侨信用保证基金,美金15万以下,授权给华侨信保基金有合作的海外银行包括外商银行可以贷款给他们,以此来保证八成到九成。后来因为环境的改变,2009年改为海外信用保证基金,这其中就包含对台商的。
现在对大陆投资的台商,海外信用保证基金也提供保证。我曾经在这三家基金都服务过,所以这三家基金是典型的对经济上的弱者提供信用的保证,使他们可以从银行体系取得资金来扩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