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会员通讯第132期

发布时间:2024-07-17

编者按

联合国近期发布了多份重要报告,其中于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以及7月12日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发布的《沙尘暴发生率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年度报告,尤为引人关注。《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全球人口到本世纪80年代中期将达到约103亿的峰值,比10年前的预期减少7亿。报告指出,世界总体生育率正在下降,而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增加。因此,到本世纪70年代,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18岁以下的人口数量。《沙尘暴发生率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年度报告称,2023年受沙尘暴影响最严重地区的沙尘浓度虽然略低于2022年,但仍然高于常年的平均水平。

中国方面,上半年“成绩单”出炉,各项数据印证我国经济蓬勃活力:全国邮轮旅客运输量近50万人次,邮轮经济正在加快复苏;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870家,同比增长14.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492.9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35.2%。

IFF会员通讯将持续关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分享最新的资讯及专家观点。

 国际观察 Global Review
01. 联合国: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达到103亿峰值
02.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沙尘暴活动高于常年平均水平
03. 联合国高级别论坛主题边会呼吁加快全球能源转型与互联互通
04. 欧洲杯能否为德国经济注入“强心针”?
05. 三星“大罢工”推高全球芯片风险
06. 中企承建智利最大单体光伏项目启动运营

国内要闻 China News

07. 上半年我国邮轮运输加速恢复,邮轮经济持续向好

08. 商务部:上半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14.2%

09. 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30.1%和32%
10. 我国油气管网建设提速,“全国一张网”不断完善
11. 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开工
12. 2023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6.2万亿元
//

 国际观察 Global Review

 

01

联合国: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
达到103亿峰值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发布《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大幅下调了对未来人口数量的预测值。报告估算,到2024 年中期,全球人口达到近82亿,预计在未来60年内还将增加20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达到约103亿的峰值。随后,全球人口将降至102亿左右,这比10年前的预期减少了约7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为世界人口日的致辞中表示,为了实现社会边缘人群的权利和选择,我们必须将他们算在内,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要。

为了深入研究人口数据,自1951年起至今,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已经出版了28版《世界人口展望》报告,该报告提供了237个国家从1950年至2024年的最新人口数据,以及直至2100年的预测数据。

报告指出,世界总体生育率正在下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比1990年左右减少了一个。超过半数的国家和地区,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低于2.1个,这是维持人口稳定的水平。 与此同时,将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意大利、韩国和西班牙,现在面临“超低生育率”,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少于1.4个。

报告称,全球超过四分之一(28%)的人口现在生活在包括中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内的63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4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已达到峰值,预计在未来30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将减少14%。

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增加。到本世纪70年代末,65岁及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2亿,超过18岁以下人口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去30年中,总体预期寿命增加和死亡率下降所致。

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断的全球预期寿命增长已经恢复,全球平均寿命将从2024年的73.3岁,增长到2054年的77.4岁。

到本世纪50年代末,全球超过一半的死亡事件将发生在80岁或以上的年龄段,这比1995年的17%大幅增加。(来源:联合国网站)

 

02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沙尘暴活动
高于常年平均水平

 

世界气象组织于7月12日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发布《沙尘暴发生率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年度报告。报告称,2023年受沙尘暴影响最严重地区的沙尘浓度虽然略低于2022年,但仍然高于常年的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层,使天空变暗,对环境、经济和健康造成重大影响,而土地和水资源管理不善使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沙尘浓度略低于2022年,主要原因是全球几个沙尘活跃地区的沙尘排放量减少,如北非、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印度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中国西北部。然而,中亚西部、中国中北部以及蒙古南部地区的年均地表沙尘浓度高于2022年。

2023年3月至5月期间,东亚13次受到强沙尘入侵的影响。3月19日至24日,一场大规模沙尘暴席卷了蒙古和中国北部地区,这场沙尘暴由蒙古上空的气旋引发,并因地面冷风而加剧,导致大范围扬沙。

这次沙尘暴由西向东推进,并在行进过程中快速扩散,其影响不仅覆盖蒙古和中国,甚至还波及了韩国和日本。此次沙尘暴事件导致空气质量水平骤降,例如北京部分地区的能见度下降到了500米以下,严重干扰了交通和日常生活。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丝特·绍洛表示,面对持续的环境恶化以及气候变化,人类需要保持警惕。气温升高、干旱和蒸发量增加导致土壤水分减少,都会导致更多的沙尘暴。

报告表示,目前有超过25个组织每天提供不同地理区域的全球或区域沙尘预报。目前已建立了三个区域节点:北非-中东-欧洲节点、泛美节点和亚洲节点(中心设在中国北京)。(来源:联合国网站)

 

03

联合国高级别论坛主题边会呼吁
加快全球能源转型与互联互通

近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主题边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边会以“加快全球能源转型与互联互通,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题。

中国发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简称“合作组织”)在会上发布《全球电力发展指数研究》的报告,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球解决方案和实践路径,并倡议共建零碳能源体系。

边会由合作组织、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等联合举办。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以及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500余位代表参加了这一活动。

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弗朗西斯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上有 6 亿多人用不上电,20 多亿人依靠有害燃料做饭。尽管这些挑战令人担忧,但同时也有一些令人鼓舞和乐观的消息。

他说,自2010 年以来,太阳能发电和锂电池技术的成本下降了 85%,风力发电的成本下降了 50%。在世界部分地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公共和私人领域许多人的实际选择。我们必须趁现在抓住这一势头。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通过录像视频方式发表了讲话。她指出,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能源是经济的引擎,是卫生系统的命脉,也是教育的基础。它推动着消除贫困、促进性别平等和推动可持续工业化的努力。

她表示,全球能源系统转型以及确保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的紧迫性,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触手可及。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最廉价的电力来源,清洁能源行业的就业人数现已超过化石燃料行业。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傅聪出席边会并发表讲话指出,当前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进展远不及预期,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问题日益严峻。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他说:“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底色。我们将继续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落实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助力各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推动尽早达成‘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的美好愿景。”(来源:联合国网站)

 

 

04

欧洲杯能否为德国经济注入“强心针”?

时隔18年再次举办大型足球赛事,德国期待能够借此为今年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短期来看,尽管2024年欧洲杯为德国带来消费增长热潮,但能否长期提振经济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为本届足球赛事主办国,德国围绕商业赞助、赛事转播、衍生品零售、餐饮、旅游等构建起完整的足球经济产业链。6月14日至7月14日,为期四周的欧洲杯赛事多达51场,门票共计270万张。除现场外,还有约700万人聚集在各大城市的球迷专区,通过公共大屏幕观看比赛直播。

德国铁路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6月14日至19日,球迷在火车上喝掉了约4.46万升啤酒,较平时翻了一番。记者在慕尼黑街头看到,许多餐厅及酒吧在户外安装了大屏电视,吸引球迷边就餐饮酒边观看球赛,带动食品和酒类饮品消费激增。

本届欧洲杯官方赞助商之一海信德国公司总经理侯路介绍说,此次体育赛事展现了足球经济对消费的提振作用。大屏电视成为球迷的一大观赛“利器”,引发了更换需求。截至6月底,海信100寸大屏电视系列产品累计销量位居德国同类产品榜首。

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曾在开赛前预测,2024年欧洲杯将为德国经济带来10亿欧元收入,相当于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0.1%。德国联邦酒店餐饮业协会主席吉多·策利克表示,举办如此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从而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

近年来,德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整体表现乏力,2023年德国经济下降0.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预测,2024年德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仅为0.2%,“持续疲软的消费情绪”阻碍了德国经济发展。

多名专家认为,德国经济复苏依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足球经济恐难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疲弱态势。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商业景气指数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该指数6月降至88.6点,已是连续第二次下降。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表示,德国经济较难克服增长停滞难题,欧洲杯难以带来太大的刺激效果。(来源:新华网)

 

05

三星“大罢工”推高全球芯片风险

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网站报道,拥有3万多名会员的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最大工会宣布进行无限期罢工,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将增加世界最大存储芯片制造企业出现生产中断的风险。

这是该韩国企业集团半个世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劳工行动。目前尚不清楚总共会有多少工人响应工会的罢工号召,但人们担心这一行动可能形成雪球效应,从而伤害韩国最知名的企业集团,或者在仍处于复苏中的整个科技和芯片业引发类似反应。

工会在其官网发表的声明中说:“管理层无意对话。我们已明确表示以中断流水线生产为谈判条件,公司将对其决定感到后悔。”

工会的罢工行动将首先针对一家更依赖人工的工厂,之后将瞄准位于平泽的高带宽存储器制造厂。声明称:“管理层最终将软化态度,回到谈判桌前。”

三星公司的生产大多已实现自动化,但公司可能难以承受未来几周出现的任何混乱。公司正在设法说服英伟达公司使用其高带宽存储器,这将成为三星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赶上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SK海力士公司的一个先决条件。

此次罢工发生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面临美中科技对抗加剧和地缘政治挑战之际。三星公司占全球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市场的大约20%,以及智能手机和服务器所使用的NAND闪存市场的大约40%份额。

分析师们表示,投资者多半仍未对罢工感到担心。韩国有进投资证券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承宇(音)称,市场关注的是三星能够多快获得英伟达的高带宽存储器供货许可,而对于“罢工并不怎么关心”。他说,鉴于潜在的生产混乱可能推高芯片价格,因此罢工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也难以评估。

工人们是在三星公司公布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增14倍后提出涨薪要求的,这一增长凸显存储芯片需求的回升以及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潮。不过,投资者仍然对该公司与SK海力士在AI芯片市场的竞争态势感到担忧。

在上个月围绕薪酬和休假时间的谈判破裂后,三星公司的最大工会花了数周时间筹备举行罢工。6月初的一次单日罢工迅速升级为本周的大罢工。(来源:参考消息)

 

06

 中企承建智利最大单体光伏项目启动运营

 

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电建)承建的智利最大单体光伏项目CEME1项目正式启动商业运营。

启动仪式在项目所在地、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区玛丽亚-埃伦娜市举行。智利总统驻托科皮亚省代表拉切尔·科尔特斯、智利能源部副部长路易斯·费利佩·拉莫斯、项目业主代表等共同为项目剪彩。

据中国电建介绍,CEME1光伏项目坐落在被称作世界“旱极”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北约1300公里。项目装机容量480兆瓦,配有超过88万片中国制造的光伏组件,能为约50万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

拉莫斯在启动仪式上说,CEME1光伏项目是一座重要里程碑,将帮助智利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向实现脱碳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拉莫斯表示,该项目通过使用创新技术提高发电效率,以更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装机容量。项目使用的光伏组件自动清洁技术比智利同类项目节省约90%用水量。

中国电建智利分公司法人代表杜小松说,CEME1光伏项目对改善当地环境、推动智利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有助于智利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加强中智两国在新能源等绿色产业领域的务实合作。(来源:新华网)

 

 

//

 国内要闻 China news

 

07

上半年我国邮轮运输加速恢复,
邮轮经济持续向好

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邮轮旅客运输量近50万人次,市场供给不断丰富,邮轮经济正在加快复苏。

今年上半年中国邮轮加速恢复,共有23艘邮轮运营206个航次,其中今年二季度较一季度环比增长接近60%。目前在我国运营的邮轮,从航线看,有我国境内港口始发至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或香港地区的航线,也有从外国港口始发、访问我国港口的环球航线。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法规处处长李雪莲表示,我国国际邮轮运输正发生新变化,本土邮轮产品更注重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国际邮轮靠泊后,为更好服务邮轮游客,多地紧密联动提升通关体验。在天津,边检站针对过境、中转旅客,落实“24小时过境免签”等通关便利化举措,采取提前审核、海上办理和加开临时办证窗口等措施,而在厦门,邮轮母港已实现邮轮泊位岸电全覆盖,提升对邮轮的服务能力。

李雪莲表示,下一步多部门还将强化政策引领,加快邮轮码头布局和建设。(来源:央广网)

 

08

商务部:上半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数量同比增14.2%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870家,同比增长14.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1亿元,同比下降29.1%。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418.6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8.4%,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37.5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8%,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87.5%和43.4%

从来源地看,德国、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8.1%和10.5%(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对于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变动,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回应表示,应从多方面看待引资情况。首先,2013-2022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以人民币计连续十年稳步增长,2022年超过1.2万亿元。在高基数上,2023年以来引资规模有所波动是正常现象。2024年上半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近5000亿元,仍处于近十年来的高位。

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占比提升指向引资结构持续优化,说明外国投资者顺应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势,正在积极调整相关领域投资布局。

此外,该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外商投资促进力度,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延续了2023年以来新设外资企业较快增长的趋势。(来源:证券日报)

 

09

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产销量同比增31.1%和32%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我国锚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大创新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上海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稳中有进,呈现三大亮点:

一是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89.1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

二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492.9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35.2%,电动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是20个城市启动“车路云一体化”试点,9个企业(联合体)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汽车销售占比超过50%,智能化发展开启了新征程。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新机遇。下一步,我国将积极扩大汽车消费,巩固产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辛国斌表示,将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推动新一代动力电池、车用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大模型等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我国还将加大产品生产一致性抽查力度,守牢质量安全底线,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碳足迹核算、产品认证等标准规则互认,支持中外汽车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享创新成果,共建全球产业生态。(来源:中国青年网)

 

10

我国油气管网建设提速,
“全国一张网”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预计全年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全国一张网”不断完善,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西气东输”四线已完成吐鲁番至中卫段主体管道工程建设,今年投产后,“西气东输”年输气能力将提升15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川气东送”二线——虎林到长春天然气管道等管道工程也正在加速推进。

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我国能源供应与保障能力也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主干油气管网约10万公里,输气能力从2020年的2230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290亿立方米,增幅达48%,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

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同时建成“五纵五横”的天然气干线管网,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来源:央视新闻)

 

11

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开工

 

去年我国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截至目前,2023年增发国债1.5万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重大项目推进处处长岳修龙说,2023年11月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下达项目清单,将1万亿元增发国债资金安排到1.5万个项目,主要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海河和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等8个领域。

岳修龙介绍,目前,一批学校、医院、道路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批江河堤防、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项目已经建成,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广西长塘水库、贵州花滩子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一批工程抢险、基层防灾等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有关行业和地方自然灾害应急保障能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实地督导检查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在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着力督促有关方面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各项规定,严把工程质量关,严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将增发国债项目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来源:新华社)

 

12

2023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
增加值达6.2万亿元
 

去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到6.2万亿元,占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13.4%,与2022年相比,规模增长1929亿元。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2024》,对我国59个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港口经济是指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依托和利用港口的各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呈现“一核、两区、多片”空间格局,形成了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群为“一核”引领,以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为“两区”协同发展,以环渤海区域、东南沿海区域、西南沿海区域“多片”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区域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国海港城市的44.7%,是我国沿海地区港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此外,去年海港城市一产、二产、三产中港口经济的占比分别达到了15%、22%和8%,体现出港口对一产、二产的显著支撑作用。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向世界展现着我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港口经济主要类型还是以基础性传统产业为主,面临科技含量较低、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链较短、集群化发展较少等现状。

报告显示,未来,我国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以港口为战略资源,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港口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产品是在公众媒体或其他第三方公开披露的信息基础上摘编而成。国际金融论坛(IFF)对其承载的信息、图表、数据等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本产品内容不代表IFF的观点和意见,所提供的信息仅供接收者参考,任何人依赖本产品的任何信息、观点、图表、数据行事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行事者自负,与IFF无关。本产品内容的版权由IFF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分享至: